<<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中国男人的七件宝

中国男人什么样?

   记得很久前,在国外念书。一本著名画册深深打动了我。上面画世界各国的男人:
    
    
苏格兰人,男人穿格格裙子(小沈阳那一种),吹管风笛。充满朝气。
    
    
日本男人,和服木鞋,腰插两把大和长刀。干净清洁。
    
    
阿拉伯男人,包头,吸水烟,腰挂弯刀,别有风情。
    
    
而中国男人,土里土气,什么装饰也没有,好象是世界上最没文化的一族。这本著名画册这真的很伤我的自尊心。
    
    
那么中国男人真正的风采什么样呢?我说说男人的七件宝:
    
    1
.腰刀
    
    “
男儿何不带吴钩,直取关山五十卅。腰刀的称谓最早见于《魏书·傅坚眼传》中的一段记载:“萧斌遣乾爱诱呼之,以腰刀为信。但是这里所叙及的腰刀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还不一样,指的是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所流行的一种被称为环首刀的佩刀。这种佩刀通常长 90~128cm,刀体宽3~4cm,最厚处约1cm,刀身狭长挺直,无血槽,无刀镡,刀茎末端装饰有圆形、扁圆形或椭圆形的铁环,佩带时以刀鞘上的或双吊耳悬挂在腰间。环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时间几乎贯穿了从西汉中期至隋末唐初将近800年的历史,可谓中华短柄战刀的鼻祖。
    
    
今天潘家园古玩布场中,汉族小刀、蒙古刀、藏刀仍很多唉。
    
    2
.扳指
    
    
扳指的前身 叫做韘(音射)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扳指儿是冷兵器时代弓箭的辅助发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时,用以保护手指免受伤害。今人对它最直观的了解,便是古装影视剧中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的筒状饰物。
    
    
  扳指儿虽与满族渊源深厚,却并非满人的专利。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商周就已经出现了相当于后世所称扳指的用品。传统的汉族扳指儿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儿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扳指儿在满语中称为憨得憨,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儿,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
    
    
男人的首饰。扳指儿这种饰物,最终没能再传下去,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想来常在拇指上套着一个大玉环,对做事的人来说总是个累赘;再者,朝代沿革,历史变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男子不再尚武、习武,更器重文明和智慧。于是,扳指儿便以男人首饰的姿态持续了百年之久。这或许也是它四重身份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
    
    3
.火镰
    
    
是一种取火用具,用钢制成,形状像镰刀,打在火石上,发出火星,点着火绒。少数民族有使用火镰的习惯,尤其是游牧民族。古时,游牧民族因为居无定所,许多日常生活必需品须随身携带,如腰刀、打火石(火镰)等,为了携带方便,他们往往把这些小器具系扣在腰带上,这样,尽管他们后来慢慢定居下来,再不需要随身携带,但这种古老风俗仍保留了下来,只是其中大多数已成了装饰品,而这种火镰到现在还在藏族社会某些地方使用。
    
    
我小时候,老家山东老人吸烟时仍用火镰。
    
    4
.带钩
    
    
商周时期的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宽带,《诗·曹风·鸬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笺:谓素丝大带,有杂色饰者。大带又名绅带,《礼记·玉藻》说绅带的长度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绅即丝带束紧腰部后下垂的部分。女子的腰带也用丝质,下垂部分名襳褵(Xian音先,li音离)。女子的长腰带名绸缪,打成环状结易于解开的叫纽,打紧死结不好解开的叫缔。因在绅带上不好勾挂佩饰,所以又束革带。开初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并不美观,只有贫贱的人才把革带束在外面,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把革带束在里面,再在外面束绅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华夏民族采用铜带钩固定在革带的一端上,只要把带钩勾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就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来了。古文献记载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齐桓公,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的故事。《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都说明革带已经露在外面。在这种情况下,革带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华丽,后来不但把带鞓(tīng音汀)漆上颜色,还镶嵌金玉装饰。
    
    5
.荷包
    
    
一种用绸缎布料缝制的袋状物。夹衬一定硬度、外面以刺绣,广泛流行于民间、多用于传递友情和社会交往的纪念品。其种类有a、实际应用。如镜袋、扇袋、表袋、名片袋、烟叶袋、钱褡裢等。此类多为姑娘学绣的作业,也有妇女的制作。苏州有民俗即姑娘七、八岁便学刺绣、制各种荷包,出嫁时作为嫁妆送予婆家贺喜的亲友,既是礼品也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b、岁时风物。五月端午插艾叶辟五毒,姑娘的制荷包;内封艾叶香草,也叫香包,作为应节礼品到赠,佩戴于衣襟角上,儿童则挂于项颈,也有制成动物花果形挂在帐钩上。c、男女定情。多为女方赠与男方的信物。除小件外还有一种围腰荷包。
    
    6
.佩玉
    
    “
诗清扣佩环,指的是玉环。《礼记·玉藻》讲: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人问子贡,人们为何重玉而轻石,是否玉少而石多?子贡去问孔子,孔子答道: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guì音贵),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许慎《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sai音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所以统治阶级都有佩玉,佩有全佩(大佩,也称杂佩)、组佩,及礼制以外的装饰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冲牙等组合。
    
    7
。鼻烟壶
    
    
盛鼻烟的容器。清代文物。小可手握,便于携带。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叶烘烤、去茎、磨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鼻烟17世纪前期在欧洲开始流行,后期传入中国。中国最初并无特制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间由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制鼻烟壶,壶盖内附小细匙,以便舀取烟粉。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玻璃、铜胎画珐琅等各种鼻烟壶,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清宫造办处经常做鼻烟壶的作坊有玻璃厂、珐琅作、玉作、牙雕作和镶嵌作;壶盖、勺由镀金作或牙雕作配制。咸丰、同治以后,官办作坊用贵重材料制作的鼻烟壶显著减少,多为玻璃、瓷制品。这时民间作坊的产品大量出现,造型较单调,装饰图案中出现历史人物、戏剧情节、市井风俗等题材。清末出现内画壶,在玻璃或水晶烟壶磨砂的内壁上反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堪称精品。20世纪70年代后,内画壶发展迅速。
    
    
  在世界上,中国素有「烟壶之乡」的称誉,其中鼻烟壶以其精巧卓绝的制作技术,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艺术品」。鼻烟壶为盛装鼻烟之容器,鼻烟系一种烟草制品,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中国後,加工转化後成为粉末状药材,吸闻之後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闻鼻烟在各阶层更是蔚为风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艺术风格,发展出匠心独运的各式鼻烟壶,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
    
    
中国古代男人,应是世界男人中最华丽、最文明、最高贵的一族。

    “门洞的风,霸王的弓,不投降的是老山东!中国男人的气节,风骨更不能丢!

 

  • 标签:生活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